首页 资讯 正文

20余所学校、400多名教师,在闵行这所学校沉浸式学习了一天……

体育正文 279 0

20余所学校、400多名教师,在闵行这所学校沉浸式学习了一天……

20余所学校、400多名教师,在闵行这所学校沉浸式学习了一天……
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,上海曾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,城市(chéngshì)各处留下了当年的抗战历史遗迹。在“寻访(xúnfǎng)上海抗战遗迹”系列稿件中,我们以建筑为线索来到历史现场(xiànchǎng),回望80多年前中国人民浴血奋战(yùxuèfènzhàn)的那些时刻。 《风云儿女》的(de)拍摄地是今天的国歌展示馆。剧本的主要创作者田汉住(zhù)在山海关路,聂耳在霞飞路家中完成谱曲(pǔqǔ)。金城大戏院(今黄浦剧场)是《风云儿女》第一次放映的影院,首映后很多市民(shìmín)都会唱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了,这个旋律从上海出发,传遍了抗日战场。如果有一条行走线路将这些(zhèxiē)建筑串联起来,就会看到(kàndào)一个讲述国歌诞生的完整故事,苏智良说道。 位于苏州河北岸的(de)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,游客们从各地来此驻足参观,透过西墙上保留的弹孔(dànkǒng)与纪念馆内的史料图像,去想象(xiǎngxiàng)1937年淞沪会战的悲壮场面(chǎngmiàn)。身为上海历史的研究者,苏智良教授谈到上海的抗战旧址(jiùzhǐ),表示四行仓库曾是重要的战场,也是历史记忆上不可替代的坐标。 上海四行仓库(cāngkù)抗战纪念馆 苏智良回忆(huíyì),“我戴着安全帽去施工现场看过(kànguò)。展陈设计得非常出色,尤其是根据历史照片在西墙复原(fùyuán)的大小弹孔。”从苏州(sūzhōu)河边看去,西墙上的弹孔与炮痕历历在目,坦然地向人们讲述那一段历史的存在。 在苏智良的心目中(zhōng),上海还有更多的抗战遗址可以被发掘和保护。 苏智良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办公室中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(zhuānfǎng) 散落城市(chéngshì)各处的抗日遗迹 “上海是抗日战争的(de)重要战场,留有大量的遗址。”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(shí),苏智良指出,这些抗战旧址大致可以分为几类,包括发生过战斗的地方、难民安全区(ānquánqū)、集中营,以及承载了革命(gémìng)文化的建筑(jiànzhù)与名人故居等。这些地方散落在城市的各处,如果将它们连接起来,八十多年前战火中的上海将会在眼前浮现。 “日本(rìběn)海军特别(tèbié)陆战队司令部”旧址铭牌仍然提醒着人们它昔日的历史 虹口区的四川北路2121号曾是“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(lùzhànduì)司令部”旧址,1937年8月14日,张治中率军进攻10天,仍未能攻克。如今,这座(zhèzuò)五层(wǔcéng)楼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楼建筑看起来已经无声融入了城市(chéngshì)的日常生活,墙边的一块建筑铭牌仍然提醒着(zhe)人们它昔日的历史,苏智良说,对比战时拍摄的照片,曾经的瞭望台现在只留下钢骨架子,此外(cǐwài)保存完好。“在罗店、杨行、真如、杨树浦等(děng)地方还有很多像这样的旧址。”在苏智良看来,作为战争的见证和(hé)物证,这些承载着痛苦记忆的建筑也应该被保存下来。 霍山公园内立着一块题为“二战期间(qījiān)犹太难民居住区(jūzhùqū)”的中、英、希伯来三种文字纪念碑。 上海抗战(kàngzhàn)期间曾有两处大型的难民安全区。一处是以霍山公园为中心的无国籍难民收容区,二战时期,曾有三万犹太人(yóutàirén)在这里避难。 在城隍庙大殿(dàdiàn)避难的难民 而在上海城隍庙(chénghuángmiào)地区,还有(háiyǒu)另一处不太(bùtài)为人所知(wéirénsuǒzhī)的安全区(ānquánqū)。苏智良告诉记者,1937年11月(yuè),在今天人民路与方浜中路连接(liánjiē)的地方,法国人饶家驹建立了一个难民安全区,一直到1940年6月30日,这块(zhèkuài)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建有130个收容所,前后保护了至少30万中国难民。今天,从城隍庙的山门走进去,右侧(yòucè)有一块“上海南市(nánshì)难民区纪念碑”。2017年,纪念碑在苏智良的提议下设立,而在《上海拉贝:饶家驹》一书中,他记录了这个难民区的历史和重要意义。二战时期,南市难民区的成功模式推广到了南京、汉口、广州,乃至法国、德国,并最终推动了1949年《日内瓦第四公约》的订立——该公约确立了战时平民保护原则。 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(jìniànbēi)。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图 “有196个国家签订了《 第四公约》,其中包括我们中国。所以在上海曾有大量(dàliàng)的收容所,譬如梧桐路的天主教堂、城隍庙的大殿、福佑路清真寺、人民路小世界游乐场,其中比较好的建筑都(dōu)被保留了下来,但一般的市民不太知道(zhīdào)。”苏智良认为,今天的人们也应该(yīnggāi)去了解这些(zhèxiē)散落于城市中的抗战历史。 除了安全区和收容所外,触目惊心的集中营也不容遗忘。“我们做过一个(yígè)调查,日本军队在上海建立了20多个集中营,关押战俘、外侨等,这些往往都是著名的建筑,譬如徐家汇圣母院(今上海老站(lǎozhàn)列车餐厅)、上海中学(zhōngxué)的龙门楼——它的主楼曾是上海最大的日军集中营。市西中学、上海社会科学院大楼、四川北路的大桥大楼——曾经是日本的宪兵队司令部(sīlìngbù)大楼,关押了很多盟军(méngjūn)战俘。”苏智良说,这些重要的建筑仍在,但是其中(qízhōng)的历史却少为人知,“是不是可以多花点功夫,把(bǎ)这些故事(gùshì)传到年轻人的耳朵?” 金城大戏院上映《风云儿女》时的广告(guǎnggào) 建筑从不同维度勾连出上海的(de)抗战史。苏智良指出,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大量的抗战文艺作品(zuòpǐn)在上海诞生,这些作品的诞生地,也应该被视为上海抗战史的一部分(yībùfèn)。 “大家都知道(zhīdào)《风云儿女》这部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,它的拍摄地是今天的国歌展示馆。剧本的主要创作者是田汉,他的故居(gùjū)(gùjū)在(zài)山海关路。夏衍对这个剧本进行了修订,现在夏衍故居纪念馆也已经开放。聂耳当年(dāngnián)住在霞飞路(今淮海中路1258号),看到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歌词非常激动,所以(suǒyǐ)就在淮海西路的家中完成了谱曲。在百代公司,袁牧之 、金山等七人小分队共同努力灌制(guànzhì)了第一张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唱片。” 苏智良说,如果有(yǒu)一条城市行走路线将这些建筑串联起来,就会看到一个讲述国歌诞生的完整故事。“金城大戏院(dàxìyuàn)(今黄浦剧场)是(shì)当年《风云儿女》第一次放映的影院,首映三天后,很多(hěnduō)市民(shìmín)都会唱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旋律了,‘七七事变’以后,这个旋律从上海出发,传遍了抗日战场。” 百代小楼(xiǎolóu)位于徐汇区衡山路811号,是一幢砖木结构的法式小洋楼,1921年,法国东方百代公司(gōngsī)在此设立唱片厂,开启中国首条唱片生产线。2021年5月,百代小楼经过全面(quánmiàn)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。2025年4月30日,在《义勇军进行曲(jìnxíngqū)》首次灌制90周年之际,百代小楼作为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灌制地纪念馆完成全面展陈升级,正式向公众开放。在整整(zhěngzhěng)三层的纪念馆里,不仅(bùjǐn)讲述了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诞生,还介绍了中国流行音乐与唱片文化的发展(fāzhǎn)。 “我们(wǒmen)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,它也是凝固的历史”,苏智良认为,百代小楼完好地保存(bǎocún)并展示了自己的历史。 而在嘉定西云楼,按原貌迁建的杜公馆也是一座与(yǔ)抗战史有关的纪念馆——淞沪(sōnghù)抗战时期,杜月笙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(fùhuìzhǎng),成立(chénglì)了战场救护队和急救队,还为淞沪抗战的中国伤兵提供了救助。始建(shǐjiàn)于1926年的杜公馆原址坐落于黄浦区宁海西路236号,2000年,因修建延中绿地,原址拆迁。“当时有有心人把杜公馆买下,把每(měi)一块砖、每一个木梁都编号记录下来,在嘉定重新恢复建造了一个西云楼,里面的陈设完全(wánquán)是按照(ànzhào)原样。”苏智良说。今年4月,西云楼杜公馆已正式对外开放。 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(jìniànguǎn) 上海也曾是二战时期情报站的(de)(de)中(zhōng)心城市,许多(xǔduō)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就隐匿在今天的城市建筑里。例如位于静安区武定路上的中央(zhōngyāng)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,向公众介绍了(le)抗战中的隐蔽战线。在山阴路的鲁迅故居附近,有(yǒu)一处尾崎秀实(xiùshí)旧居,他曾在上海帮助掩护了许多中国左翼(zuǒyì)人士。1930年1月,被誉为“红色谍王”的佐尔格来到上海,为共产国际搜集情报。“他第一个住的地方(dìfāng)是华懋饭店,现在的和平饭店北楼,后来到了西藏中路上的青年会(qīngniánhuì)大楼 ,在这幢楼里有过许多故事。佐尔格也经常去尾崎秀实那里和他们讨论,甚至于住了下来。一位叫张文秋的女干部配合佐尔格工作,她最隐秘的一个据点(jùdiǎn)是在武康路333路,那是一个别墅区,里面有佐尔格小组最隐秘的电台……”若是跟随苏智良潜入抗战的历史,或许会发现,平时路过的建筑里都有跌宕起伏的过去。 在(zài)苏智良看来,上海还有很多值得建成纪念馆的抗战遗址。“比如能不能考虑在上海南市找一幢房子(fángzi),去讲述上海安全区的故事?”他说,在安全区的背后(bèihòu),不只是饶家驹,还有各方人(rén)士的合力,讲述安全区的故事,也是讲述这些人的努力和心血——应该被更多的人看到。 留下“上海安全区”的战争口述史(shǐ)迫在眉睫 谈到上海安全区(ānquánqū),苏智良的(de)脑海中又浮现出很多人物,“当时江苏省委全力协作饶家驹救助难民,其中有女特工黄慕兰、地下党员潘(pān)大成——他是饶家驹的学生,后来受饶家驹委托接管了(le)国际(guójì)救济会第一难民收容所的工作,还有后来担任上海市长的曹荻秋、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陈国栋也参与了安全区的工作。” 2015年,苏智良教授与电台记者金亚采访98岁的(de)周克先生,了解地下党参与上海安全区(ānquánqū)的往事。 周克是(shì)当时中共江苏省委难民委员会第二任主任,为安全区的营救工作做出了很多贡献。2015年,苏智良去采访过他。2020年,103岁的周克在(zài)上海去世。如今仍(réng)健在的抗战亲历者越来越少(yuèláiyuèshǎo),在苏智良看来,当务之急就是用口述史的方式去记录他们的故事。 “10年前,我们团队就寻找到十几个上海安全区的(de)难民,最年长的90多岁,最年轻的也有80多岁,那时他们讲述了被救护的故事,10年以后,大部分人已经不在了。”苏智良呼吁,应该在保护上海“南市安全区”历史建筑的同时,及时保存难民幸存者(xìngcúnzhě)的口述实录等珍贵遗存。“比如(bǐrú)地方志办公室、党史办公室、各种文化事业的文物(wénwù)研究所等,可以去寻访(xúnfǎng)一些老(lǎo)上海抗战的幸存者,看看他们能不能讲述一些抗战的故事,把这些(zhèxiē)记录下来。”苏智良说,这些口述记录可能(kěnéng)是一个人的故事,也可能是一个企业、一幢房子的故事。 苏智良是上海师范大学中国(zhōngguó)“慰安妇”问题研究中心主任。从1991年(nián)开始,苏智良和妻子陈丽菲教授在全国范围(fànwéi)内系统研究并援助慰安妇幸存者群体,为仍然在世的老人们记录口述史。 “有限的(de)档案不可能记录大量(dàliàng)的人生故事。有些历史的细节(xìjié),随着当事人的离去(líqù),可能就淹没了。所以过去,我采访过好多这样的人。”苏智良(sūzhìliáng)认为,收集这样的资料迫在眉睫。他还曾采访过参加了“东京大审判”的中国代表团成员、当时(dāngshí)担任助理(zhùlǐ)检察官的高文斌(gāowénbīn)。“大约20年前,我和我的学生去采访他,记录了当时他从上海被遴选到(dào)东京的过程,讲述他如何工作、如何寻找证据,铁板钉钉地把那些甲级战犯送上绞刑架。”苏智良说,高文斌是当时代表团里最年轻的一位,也是最后一位“东京大审判”的全程亲历者,2020年,99岁的高文斌在上海去世。 上海是战后(zhànhòu)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城市(chéngshì),审判地位于(wèiyú)虹口区提篮桥(tílánqiáo)监狱。如今,这座曾经的“远东第一监狱”已整体搬迁至青浦青东农场,原址不再具有监狱功能。搬迁以后,虹口提篮桥区域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推动城市更新?苏智良认为这值得关注。 “我们通常说中国近代史(jìndàishǐ)多少次对外战争非常屈辱,唯有抗战我们获得了胜利,所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再度复兴的(de)一个重要的起点(qǐdiǎn)。所以我们今天缅怀先人先烈,去寻访(xúnfǎng)抗战旧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。”苏智良说,在(zài)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,寻访抗战旧址,我们能从中汲取能量,更坚定地走向城市的明天。 澎湃新闻记者 钱(qián)雪儿 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(zīxùn)请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
20余所学校、400多名教师,在闵行这所学校沉浸式学习了一天……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